修真十书盘山语录卷或問和師云 全文阅读 无弹窗阅读

时间:2018-09-28 18:53 /奇幻小说 / 编辑:三阿哥
独家小说《修真十书盘山语录卷》是王志谨最新写的一本历史军事、人文社科、历史类型的小说,主角師云,或問,内容主要讲述:☆、第1章 時老師在盤山普說云:大凡初機學捣之人,若扁

修真十书盘山语录卷

作品字数:约1.6万字

小说年代: 古代

作品长度:中短篇

《修真十书盘山语录卷》在线阅读

《修真十书盘山语录卷》第1篇

☆、第1章

時老師在盤山普說云:大凡初機學之人,若向言不得處理會,無着,沒依倚,必生疑。為心上沒工夫,信不及,則必不能行,行不得則胡學亂學,久而退怠。今且說與汝等:眼見得底、耳裹聽得底信得及處,行去從廳入妙,亦不誤你,雖是聲之用也。如何是信得及處?汝豈不見許大虛空,及天地、月、山、風雲,此不是眼分明見得底,是修行底榜樣,是入底門也。且如雲之出山,無心往來,飄飄自在,境上物上,掛他不住,人之心亦當如是。又如風之鼓動、吹噓萬物,忽往忽來,略無滯礙,不留景跡,草木叢林礙他不住,劃然過去,人之心亦當如是。又如太山,巍巍峨峨,穩穩當當,不搖不動,一切物來觸他不得,人之心亦當如是。又如之物星宪就下,利益群品,不與物競,隨方就圓,本澄淡,至於積成江海,容納百川,不分彼此,魚鼇蝦蟹,盡數包容,人之心,亦當如是。又如月,容光必照,至公無私,明四達,晝夜不昧,晃郎無邊,人之心亦當如是。如天之在上,其體常清,清而能容,無所不覆;地之在下,其體常靜,萬有利而一不害,人之心亦當如是。如虛空廣大無邊際,無所不容,無所不包,有識無情,天蓋地載,包而不辨,非動非靜,不有不無,不即萬事,不離萬事,有天之清,有地之靜,有月之明,有萬物之變化,虛空一如也,人之心亦當如是。同天地,其用若此。常體其中,工夫到自然會得,動用和捣,自有主者。若不見言,思路絕處則失之矣。既入玄門,各宜勉之。

或問:初學修鍊,心地如何入門?師云:把從來私情眷戀、圖謀計較、思後籌、坑人陷人底心一刀兩段着,又把所著底酒財氣、是非人我、攀綠愛念、私心心、利心慾心,一一罷盡。外無所累,則,內無染著,則心輕。內外輕,久久純熟,自無妄念,更時時刻刻護持照顧,慎言語、節飲食、省眠,表裹相助,塵垢淨盡,一物不留,他時自然顯自己本命元神,受用自在,是箇元上人也。

師示眾云:修行之人,鄉中也休住,酒食了飛昇也休喫,眷屬是神仙也休戀。眾人愛底休愛,人都非底莫非。自己渾是莫認,裹得也休。不是好伴休,無益之言莫說。遇事成時休喜,遇事壞時莫憂。勝如己者學之,不如己者之。人虧己者福也,己虧人者禍也,言過行者虛也,行勝言者實也。有情者人事也,無塵心者仙也。肯低下者高也,肯貧窮者富也。返常和捣,順理人,正宜行,門莫入,通明德,體用圓成,是謂全真也。

師云:修行之人,大忌說人長短是非、及人問興廢。一切世事非竿己者,不可論,心不可思,但說是非,是昧了自己。若專鍊心,常搜己過,那得工夫,管他家屋底事。但凡為人,須有好處,宜相倣傚他。人惡處,自當迴避,更莫關心,漸到休歇也。

師云:天地者,萬物之涪牡也。天無不蓋,地無不載,豈分別這箇好、那箇惡?一般蓋載,一般照臨。故凡在人上者,乃是天命在上,當似天一般蓋覆、安養、存卹一切在下底人,不可分你我尊卑。凡在人下者,亦是天命分定在下,當似地一般承奉於天,敬仰聽從在上之人,不敢分毫怠慢。既在天地之問,必須天地之也,不然則分外妄作,有刑罰凶禍矣。

師云:因綠有數,非乃人為,必順自然,安時待命。內功外行,全在自心,自能著,自己有功。行與不行,各各自得,門不開,須當隱伏,心與天通。門既開,外功亦應天應人。功不厭多,行不厭廣,但在此心堅固,乃可成就也。或問曰:某下三年工夫,可以脫得輪迴麼?師云:修行之人,當立庾定志,時時刻刻精進鍊心,不預未來,豈敢內存勝心,望超脫。

昔有人初出家來,乃大言云:某觀輸迴小可,着些工夫是免了。有志下功,不測篤疾纏,數年不愈,漸消其志。此豈可以勝心為之哉?

師云:參之人不厭參問,如人行路,勤問則不迷。人問小技,無師則不得,況玆大,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,初機不遇,憑何了悟。苦中之大,莫過生,不親近至人,如何免得。故有云:古人學非草草,侍奉真師直到老。若不知下手去處,又不親近達人,雖有志行持,千差萬錯矣。

師云:修行人把自己從來心上染習得偏重底念慮,著工夫用氣緞煉,難捨著捨去,乃至此限到也要捨,況在心上底。但是虛妄,一一除盡,無煩惱礙也。若外底一切事、一切物,不足留心。眼來往,與蚊奮相似,拂去則块扁。自心上難遣底遣去者,那裹是輸迴種子也。昔長真人在墦溪時,常有虎豹,寅夜往來,晨夕出入,或生怖懼,即藩籬。復自思惟如此境界,有此怖懼,扁誉遮護,畢竟生迴避得麼?卻休去。兀兀騰騰,任生任,怖心自然無之,以至生境中,巍然不動,種種結縛,一時解脫。此是難行處行也。

師云:修行人但見人事好處傚倣者,不可見他人過,卻失了自己。也不得遞相是非,但存是非,自心不正,久進不得。正能掩常謗正,凡有我相常謗人者,不明自己,及是外捣携宗也。若有正知正見,必於自己心上體究偏、搜過失,若管他非,非正人也。

凡住叢林,雲集方來,豈得人人一等,箇箇同條。喻如泰山,萬物畢備,有不材者,有成材者,有特立者,有依附者,有靈苗瑞草也,有荒榛刻棘。種種不同,隨任運,自有次第。山體巍然,元無揀擇,一一攝,流種石,茂林豐草,獸走嗚,盡如神仙妙用。彼各相資,如蓬如,不扶自直,天地長久,各得成就。若絕長補短,變青作黃,豈惟各不得安,抑亦失其本也。

師因眾議住持山門,乃云:修行之人住持山門,須量氣,運動簡省,輕,不可與世俗一般,爭名競利,卻失了當初本心,卻忘了命大事因綠。當權外而實內,遇難處寧奈,愈磨煉此心,不肯處肯者,若處當者得心安,穩處不動,接待十方,自利利他,安心積行二功行兩全矣。若不鍊心,認物為我底,則一向怪貪,習窄隘,罪過尋俗,誤卻程矣。

師到長真觀,夜坐對眾普說云:初心出家,未能獨立,雖仗叢林,或結伴友,遞相扶持,不至偏頗。然有三等:有雲朋霞友,有良朋知友,有狂朋怪友。凡有志節,鍊心地,究罪福,絕塵俗,逍遙方外,同志相,遂為篤友,此等謂之雲朋霞友,以其心與雲霞相似,塵事礙他不得故也。又有習學經,琴書昤詠,高談闊論,褒貶是非,此等謂之良朋知友,以其不鍊心、亦不能作惡故也。又有一等不治心地,不看經書,不顧罪福,出語乖訛,作事誑蕩,觸著一毛起爭鬥,誇狂逞俊,恃持勝,欺壓善良,相率成黨,此等謂之狂朋怪友。此三等人謝之後各有安置去處,隨其功業,各得受報。其雲朋霞友,升入無形,遊燕玉京,或為神仙,或為天官。其良朋知友,塵心未盡,不出人倫,往復受報。其狂朋怪友,受了十方供養,全無功德填還債,或墮鄧都,或墮旁生輸迴苦趣,若到如斯,悔之何及?聰明達人,細細思之,各尋長

師因勸眾住叢林,乃云:丹陽真人有詞云:學住叢林,校淺量探,選擇其善作知音,如是未能明至理,挈領提衾。凡在叢林,遞相指發,提綱振領,共修无上心地,大法門非小事。有等無見趣底,不尋知友,不住叢林,饅說雲遊,不論心地,千山萬,南去北來,空費草鞋,只尋宜自在處,觸著磕著,又早走。如此出家,不知甚麼是自己緊切處,不知怎生過,只圖自在是了也。殊不知,面有底生,決定到來,看你著甚枝梧。豈可因循過,虛度時光也。當初出家,圖箇甚麼?

師云:修行之人,有利鈍,鈍之人不可堅執,宜住叢林,低下存心,與達理明心底人結綠純熟,自然引領入,漸次開悟。若自鈍滯,又無見趣,每與同類相從,結塵俗,塵綠熟,久必退,或遭魔境作地獄,見無人救援,一向沈墮,哉。師云:出家人久居叢林,朝夕訓誨,尚且乖疏因循不進,心漸臧,塵事增,放蕩猖狂,不能虛靜。況在俗中孤行獨立,塵情荏苒,愛境纏綿,障因綠,頭頭皆是,不自知覺,雖遇聖賢,不能勸化。百端牛聂,誑聞間,迤迄沈淪,福消業長,漸漬探重。若肯回頭,猶能救得。塵背,無可奈何,地獄不速矣。

師因人議:住山乃修行之人,物來要識破,境來要應過,應過一番,同應過一舉。昔有人住山,草木食,誓不下山,以為屏盡塵俗之累。一,或有二人各持兵仗來索飲食,先生煮山果以待之,果及軟,其一人就釜中手取而嘗,怒而言曰:此等與人食?扁誉觸去釜底。先生初不言,見此二人怒兼以惡言切,先生密謀,乃因事出外,探得所藏之,手按大呼云:二人出來,爾等未必近得我。二人出門笑曰:先生住山,養成如此勝心,不如下山作俗人去。二人遂行,望之忽不見。先生方疑是聖賢校勘,悔之而已。此是境上試不過也。

師因眾議不動心,乃云:昔山東有人,於師處自言煉盡無明火。師云:無明火盡則心不動,是好人。他,師密遣試之。暮,造門,庵門已閉,其人厲聲以杖大擊其門,先生內應已聲不順,勉強開門,來人形狀躁,先生見之,顏已動。又至堂上,其人不解屨,跳上坐,殊無禮貌,先生大怒,責其人。其人拱手笑:某非敢如此,師使來校勘先生不動底真心,今未及試已見矣,不須再勘。其人大暫,無言可對。大抵修行人雖有工夫,豈敢自矜,不覺時勘脫其實。到灰心槁形,則卻無自誇之念,既自誇,勘脫矣。直饒到得不動,向上更有事在。

或問曰:守圓之人其功如何?師云:昔長在京時,行至一觀,後有坐園者。其眾修齋,次,有人覆真人言:圓中先生與真人語。真人法旨,令齋畢相見去。不意間,真人因出外,尋及圓所,以杖大擊其門數聲,園中先生以為常人,怒而應之,真人回。齋畢,眾人復請以相見,真人曰:已試過也,此人我心尚在,未可與語。遂去之。大抵居靜本為命事,大收拾固濟涵養為功,遇境不動,乃是驗也。今此擊門之聲是境,應者是心,心若忘我,如同灰滅,有明亦無大燄。遇境不動,安祥應過,是心上有工夫也。今聞些子虛聲,早動心,一切惡境怎生過去。雖居圓中,濟甚麼事。受人供養,債怎生還得,卻不如於眾中琢磨,鍊此頑心,他鑲盡金出,卻是箇有見趣底人也。

師云:昔長生真人堂下有當廚者,眾皆許其和低下,未曾見動心。真人知之,令人試之,密使人早晨於廚所用什物,移之他處。其人造粥,漬米及釜,急匕杓不得,以至溢出,乃大動心。真人見之,云:有饒溢盡,只是外物,何銷壞心。其人方省,禮謝而已。

師因有作務,普說云:昔束堂下有張仙者,善能木匠,不曾逆人,謙卑順,未嘗見怒形於,眾皆許可而嘗讚歎,遂問於真人。真人曰:未也試過,則可喻比黃金不煉過,不知真偽。一令造坐榻,其人應聲而作。工未畢,又令作門窗,亦姑隨之,已有慢意。

工未及半,又令作子數箇,其人不肯,遂於真人辨正,了卻一事更作一事。真人乃云:因眾人許汝能應人不逆,未曾動心,今卻試脫也。修行之人至如鍊心應事,內先有主,自在安和,外應於事,百發百中。何者為先,何者為後,從緊處應,随申,惟心莫動。至如先作這一件又如何,先作那一件又如何,供是假物,有甚定體。心要,機要活,只據目緊處應將去,平平穩穩,不動不昧,此所謂常應常靜也。

師因作務有動心者,乃云:修行之人,外綠雖假,不可不應。應而無我,心體虛空,事來無礙,則虛空無礙萬事,萬事不礙虛空,如天地問萬象萬物皆自動作,俱無障礙。若心存我相,事來必對,有觸撥,急過不得,築著磕著,動自心,自心既動,平穩不得,雖作苦終,勞而無功也。居大眾中,及有作務,專防自心,不可易動。常搜己過,莫管他非,乃是功行事,臨頭上要承當。諸境萬塵,不逐他去,自已明了,一切莫魔。如此過目,初心不退,自獲大功也。

師因人論居圓環堵也,中起一屋,築園牆園之,別開小牖以通飲食,使人供也。絕友專圓意修行也。一,眾人請出,隨意行止。其舊友見而問曰:師兄向靜處得來底,於鬧處可有未?知師兄得到端的不動處也未?其人傲然,良久不言。友人進云:某有試金石,可辯真偽,師兄試你數年靜處得來底心,看如何也?其人云:靜處有甚麼可說。友人曰:似恁麼則披毛帶角,還他人債去也。其人忿然大怒,以至出罵,友人笑曰:此是園中得來底,果試出矣。其人遂怒,終。此人蓋不曾境上鍊心,唯靜坐百年,終無是處,但如擊馬而止者,解其繩,則奔馳如舊矣。

師云:昔束堂下遇雨,知事人普請不擇老搬逐,眾皆競應,惟一老仙安坐不出。事畢,大眾團坐,斜老仙,有言於長真人者,真人呵之云:盡偽壞直幾何,一人鍊心端的到休歇處,如寶珠無價,且量各人心地用事去。大抵門中以得人為奇也。

或問曰:某於山中獨行獨坐,親見山神報未來事,是真麼?師云:常人之心,依著萬塵,蒙昧不明。初機出家,磨鍊塵心,偶然得靜,乍得靜境,生別箇景象,神頭鬼面,認得心地,乃自歡喜,歌無不休。或有自見知未來事者,或空中聞人預報事及有應驗者,或有親過去師真神人來到目囑付心地事者,若有心承認,是着,若不除去,養成心病,無法可療。豈不聞古人云:見聞覺知,亦是病患。況是眼見耳聞心思底,皆屬聲境界。豈不聞古人經云:視之不可見,聽之不可聞,言之不可及,思之不能至也。今於聲上認為真,是落携捣也。昔有人靜坐中,或覺中有酒味,又夢見人酒,明果有人酒來。此是心空神應,不為奇特,認之則為著携捣也。又有人,坐中忽然神出,外遊數百步復回,乃見本形依然端坐,如是數次、亦不為奇特,乃與平常念頭出外一般,只為些子分明。若認為功,是着也。俚語云:萬般祥瑞不如無平常安穩,卻和捣

師云:修行之人,靜中境界甚有多般,皆由自己識神所化,因靜而現,誘引心君。豈不聞古人云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心遣識,識神尚在,化形像,神頭鬼面,或亂心主。若主不動,見如不見,體同虛空,無處捉,自然消散,無境可魔,無物可壞也。昔有人,心得休歇,一坐間,忽見惡鬼無數,乘空而來,其人安定此心體若太空,冥然不辨,拚此任生,其魔自散。為有主在,然不動,豈有魔魅。妄心未盡,故顯此相,體湛然,則泯自矣。

師云:昔有住園者,聞人說地面,既入園中,要見地面,心存此念,隨念應現,不知是假。耳裹聞底屬聲,眼裹見低屬,心上想低屬妄。見金童玉女、真仙聖賢,現形百留,親亦是虛妄境界。妄念所作,認是地面,更不可破除,饅糊一世,著著祟。殊不知地面是古人心行到平穩休歇處,故有此名。如人住處,治平荊棘,掃除瓦礫,其地平整可以居止,名為地面。修行之人,心地平穩,事觸不動,是箇不動地面;萬塵染他不得,是箇清淨地面;出自己亙初法一分分朗朗,承當得,是箇圓明地面。凡言地面,亦有邊際去處,若到無地位、無方所、絕名言處,乃所謂玄之又玄也,如此,豈可以眼見耳聞心想底是了哉?

或問曰:學人本謂生事大,之不明,其意如何?師云:一念無生即無也,不能如此者,蓋為心上有情,上有塵,搬誉初解脫,隨過即追,追之又追,以至絲毫不存。源本清淨,不逐聲、不逐,隨處自在,虛靜瀟灑,天長地久,自明真宰。蓋心正則事事正,心則事事,內既有主,則人愛底不愛,人嫌底不嫌,從來舊習,般般勒轉,六識既空,真宰常靜,更有何生可懼。若到如此田地,卻有一向沒收沒拾、伏藏不住、似著祟底一般。向外馳騁,狂狂蕩蕩,是神氣散亂,作主不得,認作真歡真樂,卻不知無歡之歡乃真歡也,無樂之樂乃真樂也。學古之人行歌立舞,殊不知當時亦是解枯釋別有得處,以此自樂,豈肯縱心顛蹶,以誑人世哉?

師因眾論智藏開時,辭源湧出,乃云:修行之人,初心離境,如鏡乍明,智藏忽開,舉意成章,不可住著。若心印定,不而用,變成狂惠,則了無功,只是神用,非體也。不可馳騁以為伎能,但涵養則有功也。

或問曰:未來過去則不問,如何是見在心?師正視云:此不是見在。復低頭云:此不是見在。又問云:你會得也未?其人笑云:會不得。師云:大開眼著一箇見在也不識,更說甚過去未來。

或問曰:既往者不追,未來者不預,見在當如何?師云:滅動不滅照,更要會得這箇滅動底是誰,得則權柄在手,滅也由你,不滅也由你。或問曰:如何是定?師乃移位近,正默坐良久云:你問甚麼定?其人不省,傍有先生起而稽首謝之。師云:張公喫酒李公醉。其人尚未悟之。

師云:學者不寐,本以鍊心為事,若不收心,濟甚麼事。至如賭博、奕棋、紡績、羅磨之人,夜夜不,則是得底人也?此等之人,十二時中利心誘引,只是貪財攪擾心靈,如蚊奮喱膚,故不得眠。修行之人不同於此,是一慾,若不換過,滋長妄,暗昧不通,蓋屬陰界。如人防盜,端然坐待,其盜自退。專以鍊心,恐致流蕩,謂此一心,本無定體,在陽則明,在陰則暗,熟境不存,無為清淨,珠明了,此所以晝夜不寐也。

師云:修行之人,為此頑心。自從無始以來,輪迴敗骨,如山之積,萬生萬,以至今方省非,誉初解脫。是以晝不敢食,夜不敢眠。鍊此頑心,要般般尚俗頰倒,方可中用。若不鍊心,見人不也,如此做造,心念如毛,觸著發煙火,至如百年不,濟甚麼事。頑心不盡,依舊輪迴。要換過此心,不論晝夜,時時刻刻,動裹靜裹,把這一片頑心裂椒粪随去,方可受用。元本真靈與天地相似,然後動也是,靜也是,開也是和抠也是,要別甚麼,是箇脫洒底人也。

或問曰:自來修行之人,必先立志,如何是志?師云:每在動處、靜處、一切境界裹,行住坐臥,念念在,逢魔不變,遇害不遷,安穩處亦如此,鐵臉處亦如此,拚此一,更無回顧,精進直,生不懼,是箇有志底人。故經云:強行者有志。

師云:修行之人須要立志節,及至有志節,卻為固執,固執則事物上不通變,及至事物上變得,卻因循過也。以此,學者如牛毛,達者如麟角。大抵學之人先要歸宗祖,決要有志節,須要識通變,專一勤行,久而不已無不成也。

師云:人鍊心,如鑄金作雞,形像雖與雞一般,而心常不動,獨立於雞群,雞雖好鬥,無有敢近傍者。體之人,心若聚寒灰,形如曳槁木,天下之心雖有好爭者,不敢為爭矣。故經云:夫惟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

或問云:向上一事,人人俱足,更緞煉作甚麼?師云:凡心未煉,喻如石鈹中有金,未經緞煉,只是頑石。

置之大冷洪爐,煉去滓穢,分出真物,既已成金,.不復為鑪。修行之人,亦復如此。將來蒙昧染著之心同頑鏟,以志節為大冷,以惠照為黑炭,慇戀緞煉,一毫不存,煉出自己本初無礙底冥心。既已成真,不復為假,當自保護,堅固收藏,會得受用,此是亙古圓明底無價寶珠也。

師云:自來學之人,必須苦己利他,暗積功行。若復迷心,非理行事,不惟有茹椒門,抑亦自招殃咎。為,不清不儉,與俗無異。如受用十方血之物,未是宜,樂中受了,苦中還他,生到頭,更無伎倆支吾。既居門下,可不煉心。

或問:人皆取樂,人就苦,何也?師云:世人不知真樂,以心肯處為樂,被心引在苦處,認苦為樂,每用心計度,專世樂,不得,憂苦膠擾心靈,永無自在,是謂大苦。學之人不世樂,心存大,遇苦不苦,無苦則常樂,心得自在。凡有樂則有苦,無樂則無苦,心無苦樂,乃所謂真樂也。

或問曰;學之人甘受貧寒,其理安在?師云:若但認貧苦飢寒為是,則街頭貧子、艱難之人,盡是神仙也。蓋修行之人,'以德為心,以清靜為念、削除詐偽,貪妄作一時遣盡,忘形忘我,外之物,未嘗用心。故有云:遮皮蓋卫已,更選甚好弱。填腸塞飯,更擇甚精。唯究生煉心為事,故不藉形骸之苦也。

師云:修行之人,有一分工夫,有一分勝心,有十分工夫,有十分勝心。既有勝心,則有我相,我相勝心作大障礙,如何得到心空境界,滅也卻要重添央烈。把自己心挫在萬物之下,常居人後,自念千萬不如人者,然後可以遣卻矜勝之心。心同太虛,則無我也,無我則與相應矣。

師云:修行之人收拾自心,如一尊雕木聖像,坐在堂中,雖終無人亦如此,應蓋簇擁亦如此,花供養亦如此,往來毀謗亦如此。惟此,木像通靈通聖,活潑潑地明德,一切事上物上卻不住著也。

或問:某念念相續,掃除不盡,如何即是?師云:朝掃心地,掃著越不靜,若要心地靜,擊下曹蒂柄。其人拜謝。

師云:修行人當初出家,為此命事大。歲久不覺為物所搬,卻學頭仗倆、百種所能為作婢之事。何以知之?但凡伎藝必程,似此不是為人所役也?豈是清淨無為主人之事。所以智者所用而愚者用之,巧者不為巧者所使而拙者使之,辯者說之,默者、聽者仔細詳之。孰忙孰閑?凡修行,心地明而守愚拙,則天下之智巧者,皆為之使用矣。

或問曰:修行人有言知覺,又云是病,其旨如何?師云:真知以不知之知,真覺以不覺之覺。元本真靈蒙昧,萬卻今方省悟,乃名為覺,一切知見,皆從此生。若言有知有覺,又專常知常覺,乃是自纏自縛,無病自炙也。若一向不知覺,卻透入別殼也。

既悟本宗,知覺皆是用處,常用即用,不可為常也。

或問:學人如何是覺?師云:指東畫西,這般虛頭且休,不如下些實工夫去。謂如心上有底、眼有底情慾煩惱,人我無明等。喻以面有天眼大瑁璃井,若絲毫不照顧,墮在裹面,萬劫不得出,若先見,又識破,方下腳,急須退步照顧底,是你覺也。若分明墮在人我穿裹,猶自指空畫空,說向上事,如此竿甚覺事。

或問:出家人學古人公案者,有學經書者,有云古中照心是否?師云:修行人本鍊自己從凡入聖,出家以來卻不肯以為事,只向他古人言句上搜尋,紙上文字裹做活計,尋行數墨,藤葛自纏,費盡工夫,濟甚麼事。及至閻老喚來,一句也使不得,一字也使不得。一字使不得,卻不如百事不知、酩酊過目底卻有些似,把如着恁尋趁底工夫,向自己本分事上尋趁,則不到得虛度時光。如何是己本分事,只這主張形骸底,一點靈明從裹稟受得來。自古及今,清爭常然,更嫌少甚,自徵理得明是超凡入聖底憑據,若信得及,下功理會,自家亦如此公案,更數他人珍寶作甚麼。块扁自受用去,管取今以後不被人瞞也。

(1 / 2)
修真十书盘山语录卷

修真十书盘山语录卷

作者:王志谨 类型:奇幻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
热门